狂犬病(rabies)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,人獸共患,多見于犬、狼、貓等肉食動物,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。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、怕風、進行性癱瘓等。因恐水癥狀比較突出,故本病又名恐水癥(hydrophobia)。狂犬病病毒屬于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,單股RNA病毒,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傳播病毒。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。對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,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幾近100%,患者一般于3~6日內死于呼吸或循環衰竭,故應加強預防措施。
傷口沖洗的重要性:
被動物咬傷而感染病毒,病毒在傷口周圍肌肉組織中復制,狂犬病毒通常在傷口周圍肌肉組織停留至少72小時,最長可達兩周以上才能進入末梢神經。此階段傷口清洗尤為重要,目的是降低傷口內的病毒和細菌含量,是我們降低狂犬病發病率的一個關鍵措施。
●狂犬病暴露后處置兩個目標:
一預防狂犬病的發生;
二預防傷口發生繼 發細菌感染,促進傷口愈合和功能恢復。
●傷口處理:
傷口處理包括對傷口內部進行徹底的沖洗、消毒以及后續的外科處置,這對于預防狂犬病發生,避免繼發細菌感染具有重要意義。
①傷口沖洗:用肥皂水(或其他弱堿性清洗劑)和一定壓力的流動清水交替清洗咬傷和抓傷的每處傷口至少15分鐘。如條件允許,建議使用狂犬病專業清洗設備和專用清洗劑對傷口內部進行沖洗。然后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以避免肥皂液或其他清洗劑殘留。
②消毒處理:徹底沖洗后用稀碘伏(0.025 %-0.05 %)、苯扎氯銨(0.005 %-0.01 %)或其他病毒滅活效力的皮膚粘膜消毒劑消毒涂擦或者消毒傷口內部。
----以上資料出自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(2016版)